尊敬的老师们、亲爱的同学们:
我是高二6班的张甦,今天我演讲主题是《缅怀革命先烈,弘扬民族精神》
大家好!今天,我们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,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,共同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。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,他们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。此刻,飘扬的国旗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,而我们的责任,是让这些故事永远鲜活,让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。
从鸦片战争的烽火到抗日战争的硝烟,从解放战争的号角到抗美援朝的壮歌,无数先烈用生命铺就了通往今日和平的道路。他们中,有在刑场上写下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”的夏明翰,有在隆化城下高喊“为了新中国,冲啊!”的董存瑞,有在烈火中纹丝不动、守护战友安全的邱少云……他们的名字或许不同,但信仰始终如一:为民族谋复兴,为人民谋幸福。
同学们,你们是否想过?当我们抱怨课业繁重时,先烈们正匍匐在战壕中与饥饿和炮火抗争;当我们享受周末闲暇时,他们中的许多人永远定格在了青春的年纪。历史不是课本上的几行字,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书写的答卷。
先烈们留给我们的,不仅是和平的蓝天,更是精神的火种。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担当,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赤诚,至今仍在血脉中奔涌。在新时代,这份精神有了新的注解:
它是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脸上的勒痕,是航天工程师案头不灭的台灯,是边防战士脚下屹立的界碑。作为青少年,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惊天动地,但能在点滴中践行信仰——当有人嘲笑“爱国太老套”时,我们能坚定地说“这是我们的骄傲”;当遇到难题想放弃时,想想长征路上那双磨破的草鞋;当沉迷网络虚度光阴时,记得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的枪口,本可以属于他21岁的未来。
同学们,今天的中国不需要我们浴血沙场,但需要我们在另一个“战场”上拼搏:
在教室里,全神贯注的每一分钟,都是在夯实民族复兴的基石;
在食堂里,珍惜的每一粒粮食,都是对袁隆平院士“禾下乘凉梦”的致敬;
在社区里,弯腰捡起的废纸,帮扶老人的身影,都是在续写雷锋日记的新篇章。
有人说,这一代青年生在蜜罐里,但我们要证明:蜜罐里长出的未必是娇花,